內容


屏東戲曲故事館

2020.7.17 活動訊息 郵電協會共有之屏東縣潮州舊郵局無償借用屏東縣政府進行資產活化,響應地方公益事務

屏東戲曲故事館前身為舊潮州郵局,為日治時期潮州重要官署(庄役場)建築之一,於1916 年建造竣工(大正 5 年),面積為 253 平方公尺( 76.5 坪),為一樓式日式平房建築。館舍建築融合日治時期巴洛克式外觀,黑瓦、台灣檜木及福杉為主的木構造,清水磚牆及平衡錘式上下推木窗等,在見證潮州發展與歷史,有其歷史定位與價值,於 95 年完成歷史建築之登錄公告。


民國 94 年前以辦理電信業務再轉成郵局方式管理經營,經屏東縣政府及郵電兩協會協調,由屏東縣政府負責修繕恢復舊有建築風貌,並經屏東縣政府與地方社團及意見領袖協商,決議以在地文化特色「戲曲故事館」為館舍營運方向。談到「戲曲故事館」所在地的潮州小鎮,以傳統戲曲聞名,為許多潮州人引以為傲並津津樂道的文化傳統。其中明華園歌仔戲團 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等各團)、蘇家班明興閣掌中劇團、樂樂兒童紙影戲團、光 塩 民俗藝術團、阿猴掌中劇團等等,都是長久以來深耕於地方戲曲的傳統戲曲團體,也是潮州當地重要的民俗特色。


屏東戲曲故事館整合民間社區特色及資源,藉由帶動與開啟新視野,發掘地方特色與舊傳統相互結合、帶入屏東地區戲曲源流與演變、記錄戲曲變遷及歷程,定位外界以戲曲的亮點 目光看待潮洲,藉由靜態展覽及動態表演及不同傳統戲曲等研習課程,配合互動式手動操作模式,提升趣味性,帶動藝文和傳統產業、周邊美食、旅遊景點,發展為戲曲故鄉代名詞。


歷年館舍營運績效


「東方巧匠型偶特展」


七年級的創新製偶師屏東戲曲故事館展出宋家欽型偶作品 展出「東方巧匠型偶特展」,呈現屏東新園子弟宋家欽老師自創的新型戲偶,結合傳統與創新的藝術之作,令觀賞者耳目一新。七十年次的宋家欽老師,畢業於東方工商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 2007 年成立「研作展藝型偶社」 ,是目前全臺極少數能從設計創作、塑模雕刻偶頭、髮型設計和服裝皆親手完成的藝術家, 2013 年榮獲臺灣工藝競賽肯定,也曾受邀於宜蘭、臺北、南投等地展出。此次戲曲館展覽與過去不同在於,不是展出傳統的戲偶,而是兼具藝術性與文創性的現代型偶,展覽將呈現完整型偶服裝製作過程與拆解,民眾可藉此了解製作一尊型偶所需的繁複工序及創新技藝,也有型偶製作的過程影片與得獎作品 ,歡迎各界蒞臨欣賞 。


「鍾馗賜福祈平安」展出「鍾馗賜福特展」,以『迎福神』結合『鍾馗儀式』為主題,將鍾馗的由來、各種傳說典故及戲曲藝術等作完整的呈現。跳鍾馗是神祕的傳統民間除煞儀式,不僅程序繁瑣,禁忌也多。明華園為了屏東戲曲故事館重修完成啟用儀式,特別將家傳的跳鍾馗藝術化,融合戲曲、舞蹈、音樂和聲光特效推出《藝術跳鍾馗》。一般民間的跳鍾馗儀式在進行過程中,並不適合旁人觀看,附近的住家也需把門戶關上,但明華園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傳統祭儀,特別用表演藝術的手法,讓跳鍾馗成為適合一般民眾觀賞的表演藝術。


「絲絲入扣」黃憲章懸絲木偶創作展


製偶大師黃憲章應邀於屏東戲曲故事館舉辦懸絲木偶創作展, 42 件各具特色的懸絲偶,融合傳統與創新,每一個戲偶皆可見其手作精細且生動傳神,藉由展覽帶領觀者進入偶戲師的異想世界,體會懸絲木偶的藝術精髓,一同感受偶戲的奧妙趣味。 懸絲戲偶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因為操作不易,致使現在越來越少人了解這項傳統技藝,有感於此技藝的沒落, 促使黃憲章不斷鑽研 、加以改良。他表示,製作懸絲戲偶材料簡單,頭部是用紙黏土或木頭作成,線是尼龍線,重要的是操作,因為每一個戲偶角色、動作的關係,其綁線的距離和位置不一樣,需要好好摸索,才能使戲偶活靈活現。有別於其他偶戲,懸絲戲偶比其他種類的戲偶看起來更像真人。要讓戲偶做出什麼動作,演出的舞臺設計,在製作之前都要思慮清楚,正因為表演道具與操偶更需要運用豐富的創意,讓黃憲章的創作獨具巧思,展出農村樂、動物狂歡、馬戲團等不同主題戲偶。


屏東戲曲故事館舉辦「好戲下鄉及假日小劇場演出 」活動,邀請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戲偶子戲劇團 、 永興樂皮影 劇團與明華園黃字戲劇團至 佳冬 、 昌黎殿 等地演出。